去中心化社群讓用戶能重拾自由?

相信你或多或少看過網紅經營許久的社群帳號莫名其妙被鎖、或是影片「被黃標」等因不明原因導致帳號被停權的事件,甚至你也有過帳號突然被鎖,卻找不到原因的窘境,這些層出不窮的事件背後反映了一個重大的問題:
網路「身份自主權」其實並非掌握在自己手中。
據全球知名數位諮詢公司 Kepios 分析顯示,目前社群媒體上的活躍使用者已突破 50 億,相當於全球人口的 62.3% ,然而這些使用者在網路上的相關數據,卻由少數的中心化平台所掌控,使用者無法決定是否分享、與誰分享自己的數據,只能雙手一攤,無能為力的「被動式」交出這些資料。
而「去中心化」社群又是什麼?可以成為上述問題的解方嗎?

去中心化社群-重新定義社群媒體的未來
「中心化」社群媒體是指由單一或少數企業控制和管理的平台,我們熟知的Facebook、Twitter、Instagram 及 Youtube 等皆屬於中心化社群媒體。
平台上的內容及數據皆存於企業端的伺服器,意即這些內容及數據皆掌握在特定企業,而非創作者或用戶本身。這些企業主要營收來源則是「商業化用戶數據」,例如提供廠商投放廣告或是將數據出售給第三方等。儘管中心化管理提供了便利的數據分析及個性化服務,同時也面臨隱私、安全、言論自由及數據壟斷等問題。
相較於仰賴「集中式」、由單一企業控制的伺服器系統,「去中心化」社群媒體透過區塊鏈技術,讓多個節點能夠存取與分享資料,藉由共同協作而形成的社交系統。用戶擁有對其數據、創作內容的完全控制權,不受中心化組織的干預,並具有加密和分散式技術確保用戶資訊安全及隱私保護。
還權於民
簡單來說,我們可以把中心化社群媒體想像成一棟大樓,每個人在這棟大樓裡的任何行動只有大樓擁有者知道,造就了中心化社群媒體的「用戶」成為這棟大樓裡的「產品」,而廣告商成為他們的「客戶」;而去中心化社群的運作機制則能讓這棟大樓裡的人們可以自行選擇被誰看見、或是不被看見。
這意味著:用戶的數據不再是特定企業的資產。
去中心化社群媒體將被剝奪的「控制權」與「自主權」歸還給使用者,並讓隱私、內容審查、社群管理不再受制於單一企業的控管。
去中心化社群如何成為解決方案?
一、DID 保護隱私和數據使用權
舉例來說,我們在建立 Facebook 帳號時,需要輸入許多個資,而所有用戶輸入的個資都儲存於 Meta 的伺服器。這種「集中式」管理個資的方式,面臨著被駭客攻擊的風險。像是 2021年時,5.33 億 Facebook 用戶的個人資料遭到外洩,顯現「中心化社群」隱私與安全性的問題。
去中心化社群媒體則透過「去中心化身分識別」 (Decentralized Identifiers, DIDs) 讓用戶自由地管控自己的數位身份,平台方無法隨意存取或分享用戶數據;而 DID 透過區塊鏈技術來驗證及記錄,用戶的數據分散於眾多節點上,而非單一伺服器,大幅降低單點故障以及數據被濫用的風險。
二、實現內容自由:治理變得更加民主
美國前總統川普幾年前因國會事件被指控煽動暴力,隨即遭到 X、FB及Youtube 等多家社群平台禁用,引發全球對於「中心化的企業是否有權審查與限制言論自由」的激烈討論。
「去中心化」社群平台的用戶則不受單一企業所規範的內容審查機制;創作者也不受演算法的綁架,甚至能透過去中心化社群的「治理機制」參與審查決策過程,使得社群環境變得更加民主化。
三、跨伺服器的數據共享:串連不同平台
在中心化的社群平台上,即使同為 Meta 系統的 Facebook Messenger 也無法與Instagram 相通, X 的用戶更不能夠直接向 Meta 的用戶傳訊息,行程獨立但封閉的網路生態,限制了用戶的跨平台互動。
而去中心化社群透過使用聯合系統 Federated Network 實現跨伺服器間的數據共享,串聯不同的平台形成更大的社群網路。
四、降低中介機構介入
目前主流的去中心化社群平台主要是透過代幣經濟、去中心化應用的手續費及增值服務等來盈利,取代過去依靠廣告及「商業化」用戶數據獲利的商業模式。這意味去中心化社群平台的用戶不再受到廣告干擾,斗內喜歡的創作者也不再需要再經由第三方金流平台。
在一些去中心化社群平台上,用戶甚至可以在平台互動的過程中獲得數位代幣,例如 Fireside Forum 的 Pi 幣機制,熱門貼文能夠獲得對應的代幣獎勵,用戶若看到喜歡的貼文也能直接透過代幣鼓勵創作者,提供內容創作者一種更加公開透明的獲利方式。
去中心化社群媒體
一、Mastodon:獨立伺服器讓社群成為非賣品
Mastodon 是一個由非營利組織運營的去中心化社群,目前每月約有 86 萬名活躍使用者,擁有超過 9,000 個不同主題的伺服器。用戶可以根據個人需求加入自己喜歡的伺服器,同時也能與其他伺服器上的用戶互動。
來源:Mastodon
二、Damus :你的個資由你掌控!
Damus 採用去中心化通訊協議(Notes and Other Stuff Transmitted by Relays, Nostr)作為其運作架構的核心,有效避免伺服器故障造成的服務中斷,保持平台的正常運行。
來源:開始使用Damus
去中心化社群媒體目前遇到的挑戰
一、用戶基數不足
去中心化社群平台尚處於早期發展階段,以 2023 年公布最熱門的 Odysee 平台來說, Odysee 每月造訪次數僅有 530萬,大約是 YouTube 每月造訪次數的 0.212%,顯示去中心化社群媒體在市場滲透度上仍然有很大的進步空間。
來源:Top Decentralized Social Media | CoinGecko
二、言論審查爭議
如果一個「完全去中心化」社群媒體在沒有任何服務條款的情況下運行,所有人都可以發布任何內容,也可能會惡化成暗網式論壇。例如被喻為是X 和 Facebook 「言論自由」替代品的 Gab,至上線以來,一直被 Apple Store 與 Google Play 以「仇恨言論」禁止上架。而幾年前發生 QAnon 陰謀論事件後,許多 Web2 平台開始對相關言論進行嚴格審查,使得支持者轉向 Gab 平台,也被BBC Monitoring 喻為是 QAnon 支持者的避風港。
三、不夠去中心化
從上述的例子可以發現,去中心化社群平台還是需要透過中心化平台如Apple Store 才能上線,因此也限制了去中心化社群平台的發展。例如 Damus 與 Apple 之間的糾紛,Damus 也逃不掉 IOS 系統著名的蘋果稅。
對內而言,去中心化的高度自主也代表用戶需要承擔更多管理的責任,同時也可能犧牲使用者體驗。例如 Gmail 的用戶如果忘記密碼,可以透過 Google 重新設定一組密碼,而去中心化社群平台的用戶若忘記私鑰或助記詞,可能就無法拿回帳戶。有些去中心化平台為了改善這樣的狀況,仍然保留了部分的中心化措施,以尋求用戶體驗及自主性兩者間的平衡。
四、進入門檻高
去中心化社群經常使用數位代幣維持社群的運作,需要用戶有相關的知識才能踏入這個領域,難以接觸到幣圈外的主流受眾。而仰賴內容代幣化的平台,也可能因為數位代幣的價格波動影響到平台的穩定性。此外,目前全球的區塊鏈以及數位代幣的監管仍有不確定性,也可能產生稅務問題。
未來展望
去中心化社群雖然相比其他賽道發展速度較為緩慢,但新加坡的 Web3 媒體公司 Coinlive 報導指出,近四年內與去中心化社群相關的應用程式用戶增加了 870 萬,而在未來數位代幣更加普及的情況下,用戶數也將持續增加。
而如何在維持使用者體驗的同時,保有去中心化的核心價值,將會成為去中心化社群媒體發展上的關鍵。值得關注的是:
去中心化社群的優勢是否能提供用戶足夠的誘因加入,以及實現「還權於民」的願景呢?
儘管去中心化社群目前面臨諸多挑戰,但目前多數平台都還處於起步階段,許多開發者和社群正積極嘗試不同的策略,探索各種技術和運營模式的可行性。未來隨著技術的成熟和用戶認知的提升,去中心化社群將有望成為與成熟的科技巨頭抗衡的角色。
參考來源
https://datareportal.com/social-media-users
https://www.coinlive.com/news/galaxy-desoc-application-narrative-review-and-growth-strategy-outlook
https://sopa.tulane.edu/blog/decentralized-social-networks
https://www.itexchangeweb.com/blog/decentralized-social-media-the-basics-you-need-to-know/
https://zenledger.io/blog/the-growth-of-decentralized-social-media-platforms/